茶情濃烈,香氣繚繞。伴隨雅致的古箏,來自四方的賓客聚在一起,感受香的一絲一縷,進入茶的心靜界,體悟人生百味。
琴 | 茶 | 香

悠揚的古箏開場

國家高級茶藝師婉茹登場,用十四道步法,演繹茶情曼妙。禪茶屬于宗教茶藝 自古有茶禪一味之說 禪茶中有禪機 禪茶的每一道程序都源自佛典 啟迪佛性 昭示佛理 禪茶茶藝還是最適合用于修身養性 希望大家放下世俗的煩惱, 拋卻功利之心。
一 禮佛,焚香合掌
二 煮水,丹霞燒木
三 洗杯,法輪常轉

四 賞茶,拈花微笑
五 投茶,藏王入獄
六 沖水,漫天法雨
八 泡茶,涵蓋乾坤
九 侯湯,法海聽潮

十 分茶 偃息水聲
十一 敬茶 普度眾生
十二 觀色 潮汐觀水

十三 品茶 隨波逐浪

十四 謝茶 再吃茶去
七碗受至味 一壺得真趣
空持百千揭 不如吃茶去

接下來資深香道師陳紫瑩上場。在古典味兒十足的樂曲中開啟品香之旅。

沉香是上天賜給人類的木中精靈。它在造物者的手中經過成百上千年的搬弄才凝結成這一抹令人心醉的香。
香道博大精深,并不只是狹隘地指佛道所供的香。從香道在中國的歷史來看,漢代之前用香是以湯沐香、禮儀香為主,漢魏六朝博山式的熏香文化大行其道。隋唐五代用香的風氣更盛,東西文明的融合,豐富了各種形式的行香諸法。宋元時,品香與斗茶、插花、掛畫并稱,為上流社會優雅生活中怡情養性的“四般閑事”。

香道師給在場觀眾獻上了一場優雅的香道表演,在場觀眾都陶醉其中。

欣賞完琴、茶、香的表演,接下來大伙兒與茶和香進行了更近距離的接觸。
以茶修身

美女茶藝師一邊泡茶,婉茹老師一邊給觀眾講解茶文化。

布置得很雅致的茶道現場。每個桌案都擺放了一套極富特色的茶席,更為特別的是每個桌子上都有一盆店家主人親手插出來的花,精致地不要不要的~

想給這位心靈手巧的老板點三百個贊!

現場品鑒的三味茶,給味蕾帶來了三重享受
白茶:湯色清淡,滋味鮮甜
綠茶:翠綠透澈,馨香醇厚
普洱:滑口充盈,陳香飄逸

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不同的水和器具對茶的味道具有截然不同的影響。細膩的白茶適合用瓷器沖泡,而普洱、黑茶則比較適合用紫砂材質的器具。

品嘗的每一口甘甜,都讓人口齒留香,欣喜不已。

和連和店里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器具的擺放位置,角度,都是店主用心陳列過的。

每一個櫥窗,都像一首飽滿的樂章
精巧,可愛
體驗茶禪一味
體悟靜謐人生
有故事的產品
有故事的人
有故事的店
藝展中心二期5樓和連和
染香之韻

鏡頭轉向香道現場。好家伙,品香的器具一擺出來十幾件,雖然不知道是干嘛的,但看起來好像很膩害的樣子。

所以,紫瑩老師先給大家普及香道器皿的種類和用途,教給大家入門知識。大家邊品嘗沉香水邊認真專注地聽著老師的講解~先從小白做起~

第一步:理香灰
用香鏟將香灰混合均勻,動作要輕,不要揚起香灰。充分將香灰混合均勻,便于空氣流通。

第二步:把香灰押平
如果考究一點,用七件套中的圓灰押,將香灰從四周到中間初步理平,再用直柄的灰押,可以壓的更平。
第三步:放香篆
香篆放在香爐正中,最好用的不是帶手柄的香篆,而是古法的雙耳篆。古法香篆縫隙比較大,便于填粉,提起來的時候更加平穩。
第四步:填香粉
用香鏟填平香粉,注意香篆不要被移動。填過一遍之后,可以用香鏟的輕輕壓一下,再補一次香粉,這樣點燃后不容易斷篆。
第五步:起篆
用香鏟的手柄輕輕敲打香篆的邊緣,這樣做會使香粉和香篆之間出現松動,垂直提起香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