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文化的本質,一是敬業,一是認真。
為了讓更多的人體驗到工匠精神,感受到匠心文化。文博會期間,藝展中心舉辦“手藝的思想”講堂,并且組織了市民參加“手之記憶·文化魅力:東方生活方式體驗”活動,借文博會的平臺把工匠精神傳遞給廣大市民,傳承工匠文化。
一、藝展講堂“手藝的思想”
5月12日下午14:00,文博會藝展中心分會場系列活動——藝展講堂“手藝的思想”在藝展中心成功舉辦,此次講堂吸引了不少觀眾的到來。

嘉賓之一,手工藝匠人——臺灣柴燒專家,吳金維先生為大家講述柴燒的制作過程,圍繞:“如何詮釋‘火’及‘火’該被如何對待”這個主題,為大家講解“柴燒”中“自然落灰釉”的神奇之處。吳金維先生迄今已經在陶瓷茶器的燒制方面有三十多年的經驗,他引領的“新柴燒”開始在業內引發高度關注,其作品亦頻繁到港澳和內地一二線城市展覽。


近距離觀賞吳金維先生的作品,不管是茶壺、茶罐、茶托和茶杯,件件都能不同程度地體現出一般在上釉瓷器身上才可能出現的流光溢彩的美學特征。

另一位演講嘉賓,現擔任中華儒釋道文化研究院副院長的王常玉老師則是在活動當天通過香云紗、塤、古琴、油紙傘四個載體,用實物的形式以及生動有趣的語言清晰地為大家闡述中國傳統文化及中國手工藝。

“中國傳統手藝以及傳統文化,需要在生活中實現布置各種生活場景。”王常玉老師在現場分享道,“手藝思想就是一種情懷,手工藝需要與時俱進”。

古琴藝術家為大家現場演奏《高山流水》


在現場還進行了抽獎活動和茶歇時間,讓觀眾可以更好的互動和休息。

活動結束后到場觀眾與嘉賓交流,整個講堂落下完美帷幕~
5月13號下午,伴著微微細雨,不少市民也前往藝展中心參加“手之記憶·文化魅力:東方生活方式體驗”活動,通過手工制作,體驗東方生活的態度與方式。
二、“手之記憶·文化魅力體驗”
1.琴道體驗
走進藝展中心二期5樓的云山琴苑,展示墻上是一排制作精良的古琴透著濃濃的典雅之氣,整個氣氛射出深深的禪意……


活動開始后,老師向大家介紹了古琴的歷史和琴的構造:古琴,又稱中國七弦琴,為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風凌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而在音樂、棋術、書法、繪畫中居于首位。

在討論漸進停歇之時,老師撥動琴弦,帶來了精彩的琴曲。在聆聽之中感受著古琴那優雅清脆的回聲,在幾聲撥弄中漸漸遠去。

學習了如何撥弦和正確的坐姿后,初識琴韻的十多位朋友,在古琴老師耐心的指導下,從最基礎的抹、挑、勾、剔指法開始,慢慢品味學習。


在分享今天課程的感悟時,來自香港的Jenet表示從未聽過如此讓人心曠神怡的聲音,并在現場不斷拿出了相機記錄著琴韻瞬間。
2.香道體驗
“大自然真是無與倫比的造物主。跨越海洋和陸地的樊籬,融合了植物、動物、微生物的菁華,在滄海桑田的歲月長河中,這些努力變成了一塊塊堅硬的凝聚物,狀若朽木,卻散發出沉沉異香。”


在藝展中心三期6樓寶鼎沉香的體驗空間中,講師一邊展示出各種珍貴的沉香,一邊向大家講授關于沉香的由來。

整場體驗活動中,在講師的帶領下,大家通過眼觀、手觸、鼻嗅等品香形式對名貴的沉香作全身心的鑒賞和感悟。

香道自古以來就是一種神秘而厚重的文化,近年來,“復古“成為一種時尚,香道文化也漸漸為人們所追捧。香道是嗅覺感受到精神層面修身養性的訴求所產生的一門生活美學。

欣賞完老師的展示后,大家都頗有感觸。設計師Michelle說:“一起聞香,學習香禮。在古色古香的環境里,感受到被繁雜的儀式放空后的心靈寧靜。”她也表示,課程的體驗部分更吸引他。

最后老師總結說:“香道,是在感知香的氣香味形,體味精氣神韻之變化的同時,自然而然生成的奧秘與靈感的體現。”
3.茶道體驗
同一時間,一場茶道文化體驗活動在藝展中心一期9樓的U+舉行。現場專業的茶道老師與體驗者們分享了茶道文化,并現場演示了茶藝,參與活動的同學體驗了泡茶、洗茶和品茶的過程,感受著醺醺茶香帶來的文化魅力。


活動開始后,為了讓學員們更好地體驗茶道的精髓,活動分為幾個小組進行體驗。每位老師為大家介紹有關茶道的各種知識和歷史,上至茶道文化的起源,下至每一件茶具的名稱及其由來都被娓娓道來。


茶桌前不過“煮水沏茶、端杯品茶”兩件事,但不同的人卻蘊出不同的況味。沏茶待人,本是生活中稀松平常的事情,因有了茶人,這個過程變得細致周到并反復推敲。

07年的熟普、祁門紅茶、還有大紅袍,每一款茶,在老師優雅的講解和沖泡下顯得格外有魅力。老師耐心地與茶友講解泡茶的要領。

活動最后,部分同學主動上臺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泡茶的各種方法,體驗茶道的精髓和茶文化的魅力。在外貿公司上班的白領吳小姐先前就喜歡茶道,平時有時間會在書上、網上或者去茶館坐坐了解關于茶的知識,“沒想到這次還有機會可以展示下我的茶藝和分享我對茶葉的知識,真的是對我自己的一個挑戰”。